——財經記者走進青島安華新元風能股份有限公司
嶗山一隅,廠區安靜車輛不多,雪白廠房上看到顯眼的ANE綠色LOGO,這才確定找對了地方。
在青島安華新元風能股份有限公司身上,有著十足新能源企業的特性:外觀超出一般制造性企業的干凈整潔,企業運營“不顯山不漏水”安安靜靜。然而,就是這家有點與世無爭的高新技術企業,不僅占據了國內5~10千瓦小風機領域三分之一的出口量,而且在業內象征風能“金字塔頂”的丹麥,成為小風機市場占有率第一的國外品牌。
成立至今,安華新元的發展道路頗為獨特:2008年,風電“爆發期”,國內企業忙著鋪攤子,它在實驗室潛心研修“變槳距”;2011年后,國際風力市場競爭加劇市場萎縮,這群善于迎風造夢的人卻穩步推開,迎來“收獲季”。
三十年追夢“變槳距”
如果哪一天,你恰好遇到了一輛拖車拉著風車,在馬路上來來回回狂奔的場景。別吃驚,這一定是安華新元在“試風”。“2008年,我們研發完成小風機變槳距。時至今日,依舊沒人追的上我們的腳步。”青島安華新元風能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總監劉光雙總結。憑借這一核心技術,安華新元不僅擁有十幾項核心研發專利,還向著“世界最安全的風力發電機”步步靠攏。
從前身風機研究所,到現在的市場化團隊研發,三十年歷程,這家青島企業到底悶頭做了什么?劉光雙告訴記者,在種種新型潔凈能源中,風能是最不穩定的能源形式。“變槳距”所做的,就是根據風速和風輪轉速,對風葉角度進行調整控制,保證風速過大時系統不因“超速”失控,從而最終讓風機在各種風速下,安全穩定運行。
聽上去簡單,在實際操作中記者發現,圍繞著“變槳距”,企業生產涉及到葉片、風輪、發電機、塔桿等一整套復雜系統的綜合配套。背后包含安華新元變槳距、自動安全保護系統、偏航、永磁電機等十幾項復雜的國家專利,重重疊疊構成了ANE風機的技術門檻。
這構建成安華新元的研發主線。在此基礎上,“智能化變槳距”研發成功。記者發現,此次,在塔桿下又加上一個“觸摸屏”,通過觸摸屏,看得到環境風速、風向、電壓,功率、參數等各種數值曲線,不僅可以即時查看風機設備的運行情況,還能夠隨時預警,保證安全。
多年的積累基礎上,安華新元搭建起了一個“小風機”變槳距平臺,完成了從5~10千瓦,到10~20千瓦,向著30~50千瓦“變槳距”設計的演變。劉光雙告訴記者,今年,安華新元的研發團隊,還將測試拓展50千瓦以上“變槳距”,串起企業核心研發競爭力。
“雙品牌”訂單化辟市場
三十年專注于小風機。最終這家生于青島的高新企業,2013年出口量,占到了中國5~10千瓦領域小風機出口的三分之一。
在產品市場定位上,ANE小風機只做高端,而且主攻5~30千瓦領域段。市場開發上,國外以歐美為主。記者在安華新元的發貨單上,看到丹麥、新西蘭、澳大利亞、南非等多個國家。高質高價、定位精確,是安華新元的發展邏輯。
用一個故事,來闡釋這家企業經歷過怎樣的思索與蛻變。青島安華新元風能股份有限公司國際銷售總監石兵至今印象深刻,他曾陪著丹麥合作伙伴拜訪客戶,一路上每隔幾公里就能看到風車,這位合作伙伴,對每一架風車的架起時間如數家珍。石兵有些震驚,其中有些風車甚至有了30多歲的壽命。
這暗示了風電的一種趨勢。高質的風電設備才是產業發展的未來選擇。石兵告訴記者,國外風機市場同質化非常嚴重,安華新元就以“變槳距”為突破口,從2010年開始,在海外采用“雙品牌”的推廣模式。不同于不少國內中小風機企業貼牌加工銷售方式,在尋找新代理商和經銷商時,安華新元都會要求出現ANE的企業LOGO,將自主品牌推向世界。
品牌化推廣,不僅沒有讓安華新元失去客戶。2013年,安華新元僅丹麥出口就達150多套,今年預計可以達到250套左右。2014年,企業還開拓了新興市場,在南非,新研發的“離并網”轉換系統,正在南非的教育系統推行,改進南非用電不穩定的的現狀。石兵透露,未來兩年,新興市場將成為安華新元的主要增長點。
安華新元并不是“墻內開花墻外香”。在國內,隨著風電“分布式”的推開,以及移動通訊等風電設備的應用,目前市場正處于爆發前夕。石兵告訴記者,預計今年同比去年,將實現30%的市場增量。
“我們正在國內做一個大的布局,年底推開。”石兵表示,現在不方便透露企業的推廣模式,但年底安華新元將開始籌備“新三板”,來配合模式推開。一旦模式成熟,國內市場將再增一倍。
風能,走得快還是走得穩?
安華新元的發展論證一個命題:新市場新領域,走得快與走得穩,哪個更重要?
近年來,隨著生態環保概念的推開,新能源成為最火熱的產業領域。分布式、能源補貼等各種政策紅利持續加溫,自2008年以來,中國的新能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,迅速占領國際市場。
以風能為例,在主打“低含金量”小風機同時,國際市場一直面臨著同質化嚴重的窘境。記者調查,以青島地區風電產業發展為例,近40家小型風電企業,超過90%扎堆黃島區。產業密集化集聚帶來隱患,90%的青島風電企業,都僅是生產發電機和塔桿,然后進行組裝。
青島安華新元風能股份有限公司國際銷售總監石兵告訴記者,在國外很多國內出口的小風機都是不停地安安拆拆,一場大風,整個風機就飛了出去。缺乏核心競爭力的企業走了一條“捷徑”。
好景不過三年,2011年,國際市場反應已經非常明顯,原來憑借低價大肆鋪開的風電攤子嚴重萎縮。這也是為什么安華新元會走上臺前的原因:產品質量永遠要經過市場和時間的大浪淘沙。
新領域新市場,走的過快不一定是好事,慢慢跑未必不會第一個撞線。
安華新元是一個例子,2008年國內企業鋪市場的黃金期,它收到了“安全隱患”的信號,安心研制自己的獨門絕活“小風機變槳距”;三年之后,當市場開始“大浪淘沙”,便脫穎而出,走上臺前成為產品明星。日前,企業憑借核心技術準備“新三板”,并試圖在國內推開“神秘”的新模式,再度在國內爆發。
往事大可不必再提,可怕的是國內市場隨著國家新能源政策的推開,似乎又在重現國際市場的老路。如何在政策紅利的激勵下,不至于制造“光伏”一樣的產業泡沫,安華新元的發展故事,似乎就有了深讀的意義。
本報記者 朱君青
青島財經網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